跨界,是近年来食品、调味品行业,较为热门的词汇。
“卖油郎”长寿花食品,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,其从去年开始高调进军调味品行业。
多名专家谈及该企业跨界,纷纷提出质疑。带着业界的疑问,记者专访了长寿花调味品事业部经理王宗侠。
都说跨界难,那么到底一线品牌如何打好跨界牌?
长寿花跨界卖酱油
5月20日,在“中国调味品产业百城论坛”上,长寿花调味品事业部经理王宗侠作为嘉宾之一,对长寿花食品的现状、战略布局做了简要论述。
王宗侠说,自2015年开始,长寿花食品就开始积极寻找新一轮的战略升级,将“健康食用油”这个代名词,推进到“绿色健康大厨房”战略上来。
而“酱香鲜”系列酱油的推出,正是战略转型的代表作。
“众口难调,消费者的口味不同、选择不同,这就是长寿花的机会所在”王宗侠介绍,从大行业分析,酱油市场接近上千亿元规模,而玉米油只有几百亿元。
但是酱油行业的前五名,海天占比*高,达17%,**名味美鲜占比达4%,加上欣和4%、李锦记4%、加加3%,这些品牌集中度也仅为32%。
高端酱油市场,仍有巨大潜力。所以不仅是长寿花,鲁花、老恒和等一线品牌,也均推出了自己的调味品项目。
专家谈长寿花
可增强抗风险能力,但市场竞争激烈
既然如此多一线品牌入局调味品,且不乏高端者,那么长寿花能否脱颖而出呢?
祝启明博士表示,目前酱油市场非常巨大,但竞争也极为激烈,市场的趋势是品牌集中度越来越强。对于大品牌来说,其酱油质量的好坏差距不明显。
目前,消费者购买酱油的选择,一是品牌影响力;二是帮助自己辨识品牌差异化的各项技术指标,如氨基酸含量,是否添加焦糖色素、味精、防腐剂等;第三才是价格。
企业推出新产品必须要注意,这是企业的新产品,还是行业的新产品?
企业参与的是行业竞争,所以企业推出的新产品还必须要具备行业的创新性和**性。
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,长寿花如此多元化布局,是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,以及突破整个行业的天花板。
主打“绿色健康大厨房”战略,从产业的关联度来讲是很高的。
但纵观整个中国的调味品,是属于两头尖的格局,大的非常大,小的非常小。长寿花是否能把握好这个切入点,需要市场检验。
张戟告诉记者,企业的品类延伸,应该基于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,如果品牌认知一致,那么企业就可以在同一个品牌之下推出新品,如果不一致,就需要采用新的品牌。
这就是说,当消费者认为长寿花是个食用油品牌,再推出长寿花的调味品,会出现品牌不一致的问题。
市场利好,正扩建团队
事实上,也有网友也提出质疑,长寿花给消费者的印象是高端食用油,这种思维很难拐弯,未来能否被市场接受是个疑问。
且由于长寿花主打高端,面对餐饮及三四线消费市场存在的短板,长寿花当如何解决?
“真正的终端消费者,越来越多的选择时尚,衣食住行都是如此。我们掌握有一百多个卖场,6000多人的促销团队,对KA卖场具有管控力”。王宗侠表示,未来长寿花调味品事业部,将组建成500多人的运营团队,力图在媒体、KA卖场、三四线城市提高曝光率,培养消费者习惯。
尽管长寿花本次以酱香鲜为卖点,但是也配合有“味极鲜”、“一品鲜”两款产品,目的就是弥补餐饮板块的短板,及三四线城市的终端市场。
面对海天零添加、欣和六月鲜、李锦记、加加食品、厨邦、千禾等市场竞争对手,王宗侠表示并不担心,“国内调味品市场份额巨大,有竞争才能把整个产业拖起来,这是市场利好的表现”。
长寿花除了终端拦截、扩大宣传以外,在线上线下也做了出多种措施应对。
一线品牌欲扩展产品线
当注意哪些因素
在调味品企业当中,跨界是极其常见的。比如酱油企业做醋、复合调料、食用油,甚至保健品、饮料等。但目前来看,鲜有企业能在多元化跨界上取得较大成功。
那么,一线品牌,在多元化布局时,应该关注那些问题?
祝启明表示,长寿花针对不同的渠道推出相对应的调味品是正确的。
但有几点必须注意:各渠道的运营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,不同的渠道对质量、价格的敏感性、承受力也具有很大的不同,所以企业的产品质量、包装、规格、价格等都必须与之相对应。
这需要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、渠道等有相当专业的了解和研究。
上海至汇战略营销创始人张戟对此也做了一些补充:
1.看战略定位。
如果两种品类的市场边界不同,意味着企业面临的难度就很大,比如食醋属于调味品,而醋饮料则属于饮料,这是完全不同的市场边界,商业模式差异很大;
食醋和酱油的大市场边界相同,都属于调味品,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,比如说餐饮市场和家庭消费市场的差异也很大,这就对企业带来很大的难度。
2.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。
如果消费者认为一个品牌等同于某一种品类,如果用这个品牌推出另外的品类,消费者就不会认可。
3.不同品类的商业模式。
调味品和饮料的商业模式有很大不同,餐饮市场和商超渠道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大不同,这就要看企业是否具备运作多种商业模式的能力,来推测其所推出品类产品的发展前景。